中华御瓷三绝中华御瓷三绝是故宫博物院的顶级之宝,国家一级文物。中华御瓷三绝以其造型典雅,结构精妙,工艺复杂充分体现了明清官窑瓷器炉火纯青的最高水平。其价值之高,难以用金钱来加以衡量。此次中华御瓷三绝的仿制,聚百位古瓷研究专家,瓷品修复大师,瓷器鉴定大师,耗时三年烧制万件。高仿成功仅为50套,弥足珍贵,不可复现。粉彩镂空开光花卉象耳转心瓶“粉彩镂空开光花卉象耳转心瓶”高40.2厘米,口径19.2厘米,足径21.1厘米,瓶撇口,短颈,鼓腹,圈足外撇。颈两侧各塑贴一象耳,瓶内套有一小瓶,与外瓶颈部相连,可以旋转。肩之上部篆书“万年”、“甲子”及十天干;肩之下部有一条梯形环,也可转动,并篆书十二地支。这两部分共同组成了一部活动年历。瓶腹部均布四个圆形镂空加绘粉彩四季花卉纹开窗,透过四个开窗,可以看见所套小瓶上的粉彩婴戏图,婴孩们或骑马、或持伞、或持太极旗、或敲鼓、或持灯笼,场面十分热闹。这是一件既美观又实用的陈设器,瓶上可以活动的晚年甲子,寓意“循环如意,辅辏连绵”。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皇帝对官窑瓷器过于古板不满,钦命督窑官唐英设计制作新式观赏瓷,此瓶制造成功后,龙心大悦,特意嘉奖唐英。“粉彩镂空开光花卉象耳转心瓶”特点利用镂空对器物进行装饰美化是清代瓷器常用的手法,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量将镂空技法运用于转心瓶和转颈瓶上。由于镂空器物的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成品率低,镂空部位需精心设计,因而清代大量镂空瓷器的烧制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个时期瓷器烧制技艺的高超水平。著名瓷器专家“马未都”点评“乾隆朝,江山稳固,皇上也是人,赏玩思乐,于是命人造了这件美观实用的陈设器,自然出自景德镇御窑。今天也有机会造出此般物件,我们国家一些重要外事活动中,也有作为国礼之用。”粉彩百花图葫芦“粉彩百花图葫芦瓶”高29.8厘米,口径5.4厘米,足径9.2厘米,瓶为葫芦,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侈口,短颈,束腰,圈足,口缘涂金,器身通体绘粉彩花卉图案,层层叠叠,无一丝空间,被称为“万花图”,通称“百花图”,象征着“万花献瑞”。此种装饰风格趋向繁缛华美。与清代其他艺术相互辉映。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红款。“粉彩百花图葫芦瓶”特色“百花图”又称“万花堆”、“万花锦”、“锦上添花”等。这种纹饰多在器物主体中心部位绘画牡丹等大朵纹样,在周围加绘菊花、喇叭花、牵牛花等各种小花朵图案,并且画有很精细的辅纹,让画面覆盖全器,器不露地,寓意百花呈瑞,盛世升平。著名瓷器专家“马未都”点评“百花图的出现实际昭示了乾隆的一种心态,那就是天下唯我升腾象,自然所见皆为此,而颜色在瓷器上纷繁热烈的表现就是一证!这引领了当时的潮流,坊间的审美意思也增加和改进了!”绿地粉彩花卉纹包袱尊“绿地粉彩花卉纹包袱尊”高29.1厘米,口径19.8厘米,足径12.7厘米,尊撇口,粗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敛至颈部外撇,圈足。器绿地绘粉彩纹饰,外口沿绘如意云纹,颈部绘缠枝番莲纹,肩部绘如意云纹、变体莲瓣纹,腹部胭脂红彩绘缠枝牡丹和包袱巾纹。器内施松石绿釉,外底红彩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器身因饰凸雕的包袱巾纹,故称为“包袱瓶”。此装饰技法始于乾隆朝,嘉庆时期也较流行,装饰精美,富丽堂皇,别具风格。粉彩简介粉彩是清康熙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低温釉上彩,也是景德镇窑创烧成功的又一釉上彩瓷器新品种。它盛烧于雍正、乾隆时期,延烧至晚清。粉彩借鉴了珐琅彩的制作方法,是五彩进一步发展与升华的结果。粉彩瓷由于掺入粉质,在彩绘上改变了五彩那种单线平涂的生硬色调,又充分吸收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运用各种丰富的材料,使画面风格接近于写实。粉彩瓷每一种颜色都有丰富的层次,与被称为“硬彩”的五彩相对,又有“软彩”之称。它善于表现形象的质感,对花叶蓓蕾、翎毛花卉等的描绘十分细致,并使图案有阴阳相背的效果。雍正、乾隆时期御窑厂生产的粉彩瓷,是当今藏家争相追逐的宠物,即使是同期的民窑器,也是人们争藏的佳品。北京礼品收藏网全国收藏专线:400-616-261813426289257
暂无留言
支付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