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绣历史悠久;;中国古人珍惜头发如生命。人人蓄长发,打发结,梳发辫,“肌肤毛发,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相传过去女子与情人相别时,常发一绺青丝相赠,表示爱情的忠贞不渝。佛教信女中有人剃下自己的头发绣成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顶礼膜拜。发绣成为一门艺术,在清朝出版的《顾绣考》一书就有“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的记载,可见发绣这一艺术至少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然而,由于发绣完全用人发绣成,技术要求高,制作困难,古代又无专业刺绣人员,因而作品流传极少。最早的一幅传世珍品算南宋皇帝赵构之妃刘安所绣的《东方塑像》。因战争原因,被英军抢去,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该作品长一市尺,宽八市寸。据记载,刘安系杭州人,她还绣有《官衣添线》、《枚卜补衮》等发绣作品。我国明代韩希孟的杰作《弥勒佛像》发绣;收藏在日本正仓院。韩希孟是上海露香园顾绣名手,上海博物馆也珍藏一件好的作品,虽根据陶渊明的诗意用白描而绣的《停琴伫月图》。图中一道士观月,旁有负琴童相随,人物眉目传神,衣纹丝丝别致,绣法超脱,明代夏明远的《滕王阁》、《黄鹤楼》两件发绣作品,也曾见日本收藏家影印于《唐宋元明画大观》画册中。四川省成都文殊院有一件《水月观音》发绣,清代以后,发绣这一特种艺术奇葩,已逐渐衰落,几乎失传。千古奇葩发新枝;;建国后,发绣同其它传统工艺一样,获得了新生,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艺人们集体创作了一幅发绣《屈原》像、曾陈列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内。七十年初,由天艺发绣研究所邀请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和民间刺绣老艺人,经过精心指导和女工们的刻苦磨练,终于使面临绝迹的发绣工艺得以再现,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发绣在东台安家落户并培养了百余名熟练的刺绣女工,继承和革新了传统针法,运用滚针、旋针、缠针、套针、施针、乱针、虚实针等多种针法,绣成古今人物,风景楼阁、动物等上千个产品。发绣产品这一独特工艺,已被世界各国受好刺绣艺术的人们所接受,视为珍藏和馈赠亲友之佳品。发绣原为“墨绣”,用墨色头发刺绣;现在,东台天艺发绣研究所选用头发不仅有黑色,而且有黄、灰、赭、白等各种自然颜色,各色中又有深浅、浓淡之分,色彩丰富,多达几十种,头发经过筛选进行科学处理后才使用,彩色头发甚少,几十公斤中才能选几公斤有用之发,自然彩发来源很不容易。过去发绣刺绣采取“双勾”手法、以线条勾勒为主,再行发绣。为丰富发绣的表现力,艺人们积极革新,在“双勾”的基础上发展了“晕色”手法,用国画色彩衬底,然后进行彩发刺绣,丰富了发绣作品的表现力,达到“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效果,给人以稳健、秀丽、雅洁、苍润的艺术情趣。从设计、勾样到刺绣的结束,要花费几十乃至于数百个工日,也只完成了一大半,还要装裱、嵌锦、配发高档的红木框架,经过严格的检验,方能算全部完工。发绣多次在全国工艺美术品评比中获大奖,硕果累累。不少中外客人称之为稀世珍宝。
暂无留言
支付方式
|
|